2022年信息中心决算公开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2023年预算                2021年度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部门决算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油信息中心2022预算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2020年部门决算               
首页>政策法规

青海省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体系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18-06-25 10:18:30  来源:青海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关键还在人才的振兴,农牧民素质的高低从根本上决定了乡村振兴的水平与质量,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中坚力量,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农村牧区当起了新型职业农牧民,他们用新的理念和模式推动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革旧鼎新。

  职业培育,提升加速

  4月末的高原,阳光和煦。走出省农广校的大门,校长马国福心里也满是阳光。他要去互助土族自治县和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给两名获得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风鹏行动·新型职业农民”称号的职业农民颁发证书。

  马国福告诉记者,风鹏行动主要资助的是在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表现优秀的新型职业农民,2017年全国共评选了100名表彰对象。获选者每人获得由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组织提供的1万元项目资助,并将资金全部用于发展农业生产。

  “去年有两名新型职业农民获此殊荣,展示了我们新型职业农民的风采,不但肯定了我们的工作,也将极大地促进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马国福说。

  在互助盛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莫胜山拿出一摞培训证书和荣誉证书,骄傲地给我们看,“每年能参加的培训我都要参加,尽量不放过培训机会。”作为土生土长的“农二代”,莫胜山从心底热爱农业。2012年,他放弃了在外地建筑行业干得风生水起的工作,变卖了各种机械,回到家乡白手起家干起了家庭农场,还主动报名参加了全县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现在种庄稼讲究的是科学,专家们的课我一堂也不想落下,因为他们的思路不一样,多听几个人的课,就有不同的启发。”

  经过5年不断地学习和努力,莫胜山逐步成长为一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刚开始,地里最简单的肥料怎么用,我都不知道。第一年我们种油菜的时候,农广校的老师从怎么上肥,怎么播种,怎么锄草,包括最后收割,都是从头跟到底。可以说,农广校把我当成‘奶肝子’一样培训着。”谈及职业培育,莫胜山生动地打着比喻。

  莫胜山在2015年获选“风鹏行动·新型职业农民”,对他是极大的鼓励和支持。互助县农广校校长姚元福告诉我们,去年莫胜山的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社,省财政扶持40万元奖励资金,不是现金的形式,而是通过农经部门,一部分支持了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部分支持了合作社购买配套农机具。

  “奖励制度是围绕着合作社的发展,缺什么给他补什么。我们县上对种植大户给予地膜和种子等方面的补贴。”姚元福说。

  从门外汉成为远近闻名的生产能手,从一无所有到成为年收入百万元的新型职业农民典范,莫胜山巨大的人生转变,归因于我省构建的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体系。目前,这一体系已经培育了4.75万如莫胜山一样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从2013年开始,按照农业农村部的总体部署,青海省在四县(市、区)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实施范围,已经初步建立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三类协同”的培育制度体系,已实现了六州两市39个县(市、区)培育工作全覆盖。五年来,共投入资金1.65亿元,初步建立了一支新型职业农牧民队伍。

  “首先是制度框架为新型职业农牧民工程奠定了基础。同时,创新培育模式,构建培训体系,积极发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院校、科研推广机构的作用,形成了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体、多方资源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目前,全省有省级农广校1个,州级农广校6个,县级农广校30个,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37个,村级教学点520个,每个县级农广校围绕当地主导产业,依托农业园区和农牧企业、专业合作社建立2-3个农牧民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实训基地。”省农牧厅党组成员孙应祥介绍。

  时值春耕时节,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作进入了实践性教学及培训后跟踪服务阶段。

  在互助元明牛羊繁育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汪元明告诉我们,“春播前,县畜牧兽医站的王文元老师到我们基地上来,主要针对羊的尿路结石,做了专门指导。王老师说是因为我们饲料里的蛋白含量高了,他指导着把饲料配方调整了一下,把麸皮、麻渣比例稍微往下调了一些,问题就解决了。”

  王文元是县农广校的兼职教师,到基地来是进行青年农场主培训跟踪。

  “只要参加了培训,就必须要有跟踪服务,不像过去,培训完了就完了,现在是老师培训了谁,就要对谁负责到底。”姚元福表示。

  “遵循农事规律,采用灵活培训方式,在培训方式上根据农业生产季节和农牧民生产生活节奏,灵活安排培训时间,将农牧民田间学校和职业农牧民教学点办到乡村、农牧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将课堂搬到田间、大棚、圈舍等生产基地,通过手把手、面对面等互动式、启发式、参与式的田间学校培训方式,把技术渗透到农牧民生产实践中去,努力提升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质量。”马国福说。

  从试点到全面推行,青海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仅实现了从千家万户的专项技术培训向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牧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经营者的转变,而且实现了“培训”向“培育”的转变。使新型职业农牧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

  “转来转去,我们的许多职业农民都成了土专家了,成了别人的老师,甚至成了我们的老师,人家实践中探讨得来的技术,我们也要学习,我们是互相学习的。”姚元福由衷地说。

  成就自己,带动他人

  “油菜刚长出来时,容易出三甲害虫,农广校教我不使用农药杀虫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用沼气水,往庄稼上一喷,啥虫子都没有了。这是害虫的物理防治,减少农药的使用,还可以省钱。去年我们专门学了生物防治技术,像绿色防控,黄板诱杀等。”

  新型职业农民不一样的观念,塑造了不一样的农业。2014年起,莫胜山在自己的农场率先推广了油菜地膜覆盖新技术,减少人工支出的同时提高了种植效率,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油菜亩(0.067公顷)产达到320公斤,大大高于全县油菜260公斤的亩产水平。

  在莫胜山的带动下,互助县丹麻镇西丹麻村的农户人均收入在三四万元,极大地带动了周边农户,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丹麻镇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的问题。

  在莫胜山科学种植的影响下,农户们也逐步规范种植,不再出现土地抛荒,焚烧秸秆、过量使用化肥农药,更没有掠夺式经营,探索出了一条农业生产绿色、环保、高效、和谐发展的新途径。

  “‘职业农民’操作的已不再是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生产有适度规模,产量、质量有技术做保证,产品的营销加工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这就赋予了新型职业农民另一个新的要求——善于带动一方群众脱贫致富。”青海省农牧厅科技处处长熊进宁说。

  2001年汪元明从互助县职业学校电焊专业毕业后,怀揣着致富的梦想出外打工。汪元明并不愿一辈子给别人打工,看到了农牧业的发展前景,目光敏锐的他毅然决定回乡创业。

  占地40多亩的元明牛羊繁育养殖场,见证了汪元明的悲伤与喜悦、坎坷与成功。

  2013年,汪元明参加了互助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通过培训,不但掌握了牛羊养殖技术,还通过平台结识了很多养殖专家。他利用网络平台跟同行交流,向专家学习,在2014年获得了《动物疫病防治员职业资格证》。2015年他被互助县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

  汪元明大胆运用综合配套养殖技术,缩短牛羊育肥周期,提高出栏率和商品效益。经过几年经营,他的牛羊养殖场成为村子里盈利大户,他本人成为镇里和县里出色的青年致富能手。

  “一个人富起来不算富,大家富起来才算富。”35岁的汪元明不仅是合作社理事长,还是村团支部书记,脱贫致富的他始终没有忘记乡亲。

  为帮助同村养殖户解决创业困境,他说服部分农户引进了新品种改良肉牛,以制定保护价和农户签订收购合同的形式与这些农户合作;他还打破等客商上门坐地贱卖的落后营销方式,主动带人外出开发市场,寻找销路。

  合作社成立后,从外地引进优质肉牛品种,建设起标准的养牛基地,为养殖户提供细管冻精及授配技术,以及强化补饲、暖棚建设、疫病防治等配套技术,采用统一购销的产销方式。养殖牛羊也成为塘川镇农民致富的重要门路。

  汪元明是2017年“风鹏行动·新型职业农民”的获选人,他将项目资助的1万元资金用在了良种繁育上。他告诉记者,合作社已发挥了规模效益,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今后将带动更多的农户走专业化、集约化之路,加快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见到张东林时,他正在准备投入使用的蔬菜加工车间忙碌着。接过省农广校带来的“风鹏行动·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张东林有些激动,“这个证书含金量很高,也是今后对我的鞭策。”

  张东林是大通县青年农场主,也是一名退伍军人,从部队复员后,留在了青海创业。张东林的青海达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以种苗培育、蔬菜种植、蔬菜购销、技术指导研究为一体的现代化设施农业科技企业园,自有注册商标“绿衫卫士”。他的示范基地无偿为农民提供从整地、施肥、选种、育种、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的技术培训和现场操作指导。

  “以前我们种叶菜,管理简单,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但附加值比较低,后来改成茄果类,但又不会做,是农广校的老师们专门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怎么育苗,怎么选种苗,怎么管理,有时真的是手把手教。当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最大的收获是从理念上改变了我,让我开拓了思路,有了更高的境界。”张东林说。

  基地成立后,积极构建信息平台,链接产销渠道,使园区和种植户迅速从种植反季蔬菜中得到了实惠。

  令张东林自豪的是,基地培养了一支能长期为农民服务的科学技术普及队伍。基地通过物色、考察,将30多名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的农户,经过专业培训和实习后,进行规模种植,等他们有了成功的种植经验,便让他们当技术员、科普员。他们长期在农村第一线,直接带动和指导农民科学种植。

  “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就是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让农牧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牧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牧区成为美丽家园。”孙应祥说。今日,越来越多的像汪元明、莫胜山、张东林这样有追求、懂农业、爱农村的职业农民在乡村,在牧区,开拓创新,带动示范,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关注微信

二维码

视频直播

公告